行業新聞
古籍修復工藝——從傳承到推廣
古籍修復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技藝,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國家及社會都對古籍修復事業給予了很大支持與關注。為進一步加強全國古籍修復工作,2009年,文化部在國家圖書館等12家具備較好修復工作條件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設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多年來,以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為代表的各級各地圖書館、博物館等藏書機構在基礎設施、人才培養、修復實踐、課題研究及宣傳推廣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舉辦多期修復培訓班;探索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的帶領下成立各地傳習所;積極投入修復材料的科研工作;舉辦各類修復專題展覽、體驗活動等。此外,民間修復機構也為古籍新生貢獻著一份力量。
本期,讓我們走進幾家有代表性的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多方面了解“古籍修復”這門技藝,同時了解現階段修復工作的難題及重點。
南京圖書館2009年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2014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單位”;2015年獲國家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2015年再度入選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
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修復中心現有面積10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古籍專業修復室之一。根據古籍修復工作特點,整個區域科學劃分為修復工作間、專用紙庫、設備實驗區、展示交流培訓區等四大功能區。各種配套的修復設備、紙張檢測設備、修復材料和工具較為齊備。修復中心緊鄰館藏古籍書庫,方便提取待修古籍及歸還已修復古籍,最大程度地保證古籍出入庫的安全。修復中心現有專職修復人員16名,以老帶新,年齡結構合理,也是目前國內公共圖書館古籍修復崗位最多的單位之一。
歷史文獻修復中心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年古籍修復量2萬余葉,還啟動了館藏珍貴古籍修復計劃,以珍貴文獻修復項目,帶動古籍修復能力與水平的不斷提高。此外,該中心積極開展紙張實驗有關科研;對全省古籍收藏單位進行業務指導;推進古籍修復外包工作,讓民間的專業公司參與古籍修復工作;繼續與莫愁中等專業學校、金陵科技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聯合辦學;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合作,舉辦古籍修復專業技術培訓班,持續開展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工作;并延伸與莫愁中等專業學校的合作,推行古籍修復勞務人員派遣。同時,大力開展古籍保護與古籍修復宣傳,舉辦各類專題展覽、修復專題活動,通過多種方式“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山東省圖書館是全國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之一、12家“國家級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之一、23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之一。
現修復中心有青年修復師8人,外聘專家2人。2008年底,特聘全國知名修復專家潘美娣女士及山東省檔案館從事修復工作28年的邱悅玲女士從事古籍善本修復暨古籍修復人才培養工作。2010年7月,修復中心的7名青年修復人員正式拜潘美娣為師,2011年11月,傳習所掛牌成立。除手把手傳習之外,修復人員共參加國家級各類修復培訓及學術、實踐交流活動近30期(次)。
2010年至今,該中心共運作了5項修復項目。尤其是2010年啟動的宋刻本《文選》修復重點項目,運用項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專家論證會制度,建立試修本制度,預做裝幀形式,建立完備的修復檔案,以科學檢測為依據,建立科學報告制度,實現七大創新,開創了國內進行科學管理修復一級古籍的先河,成為國家古籍修復的經典案例,在全國推廣。
2011年,山東省圖書館打造了“冊府琳瑯”展廳,定期舉辦珍貴古籍特展。古籍修復人員在展覽現場進行修復技藝展示及各種修復技藝體驗活動。2016年,在全省啟動“古籍修復站點網絡建設”,目前已完成第一批修復站點的申報、評選、掛牌,并開展修復工作。自2012年起,修復中心共承辦國家級古籍修復培訓班3次,并于2016年啟動“山東省古籍修復初級導師初級學員培訓計劃”,由6位青年修復師作為初級導師,對首批山東省內11家古保單位的11位初級學員進行培訓。培訓期為3年。2017年已完成兩期一個月的培訓。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擁有一支以古籍修復技術和紙質類文物科技保護等多學科復合交叉的專業人才團隊,包括專業修復人員10人、文物科技保護人員3名,其中,高級職稱1名、中職職稱3名(又其中:博士1名,碩士2名)。
中心總面積470 平方米,由傳統修復工作室和科學實驗室組成,擁有專用的古籍文物消殺間和手工紙紙庫,2009年分別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稱號和國家文物局頒發的“紙質類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古籍修復數量連續十年占浙江省前列,在完成天一閣館藏“雙璧”明代科舉錄和地方志修復工作的同時,還對部分館藏珍品進行了修復保護,如明烏格抄本《天圣令》《夜航船》及明刻本《西都雜例》等。該中心還對外承接紙質修復項目,進一步打響了天一閣古籍修復中心的品牌影響力。
此外,作為浙江省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和寧波市科普基地,天一閣博物館古籍修復中心面向廣大市民開展寓教于樂的“大美·古籍”系列活動十余場,融合非遺技藝和古籍文化,影響深遠。2016年,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入選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7年,天一閣古籍修復師王金玉獲評省級非遺傳承人。
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為2009年全國首批掛牌成立的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之一,多年來專注于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建設,現有專職修復人員10人,擁有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導師稱號2人。歷年來完成大量各類珍貴古籍文獻修復任務,包括民國文獻、西文文獻、書畫碑帖等。古籍修復累計總量達到19733冊1095543葉,約占全國古籍修復總量十分之一以上。所有修復工作皆本著“搶救性修復”“整舊如舊”的原則,力求保證文物安全,延長古籍的保藏時間。
為延續中國傳統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上海圖書館作為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多年來定期舉辦上海市古籍修復技能競賽,為上海地區的青年古籍修復人員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同時多次舉辦面向全國修復人員的修復研修班,上海圖書館導師赴各省館協助建立古籍修復中心,提供教學師資力量支援。
在古籍修復技術的基礎科研方面,上海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引進紙漿修復機、顯微紙張纖維分析儀、色相分析儀等設備,學習借鑒世界先進修復科研成果。并為解決古籍蟲害難題,自主研制防蠹紙系列產品,被國內多家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運用。